朝阳陵园位于北京朝阳区境内,横卧在有北京母亲河之称的温榆河之上,南与百里长街毗邻,西与CBD商圈相连,北望燕山山脉。朝阳区自古便有京畿腹地之美誉,在千年流转之间,伴随着古都一起历经花开花落,岁月无声。朝阳区的朝阳门,正是漕粮出入的城门,南粮北运的必经之路,明清时期的粮仓大都集中在朝阳门附近。林立在满喻历史的京师要地之上,朝阳陵园并未只是浅显的沿用仿古建筑点缀其中,而是站在更高的维度上思考和谐美学的内在逻辑。
众所周知,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,社会文化结构是以儒学为主导的,因此形成了以“和”为主的古代社会数千年的审美定式。中国建筑艺术的和谐美,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之濡染,是和谐这一哲学思想在建筑艺术中的集中反映和体现,在建筑理念的有机整体观中表现出来。中国的建筑艺术讲究建筑整体的和谐。中国建筑艺术的和谐美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的,影响着建筑营造的各个方面,比如建筑的选址、规划、布局和形制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,也代表着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哲学内涵。
而西方美学则不然,古希腊是西方美学的源头,而古希腊和谐的美学思想是随着自然哲学的起步出现的。一些哲学家在探索和研究宇宙的同时,对美和艺术进行了思辨,形成了以和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。西方美学中最开始提出和谐美的,是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比例构成美的和谐理论。他认为数构成了宇宙万物以及宇宙的和谐,由此在和谐中产生了美。美也就是由一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,凡是符合某种数的比例的,就是和谐,从而产生美感。
在两种思维的交互之下,朝阳陵园采用中西方建筑美学之中的平衡点进行陵园设计。将色彩鲜明的仿古建筑揉进以西方美学思维之中,造就了一座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公园式陵园。我们可以在朝阳陵园中看到具有中国美学思维的八角亭,也可以看到满含数字思维的布局设计,风格鲜明却不喧宾夺主,色彩夺目却不失古人风骨。
步入朝阳陵园大门,首先得见的是陵园的生活区域,花园假山与池水相伴,白色的欧式铁艺桌椅点缀其中,中西式的文化交融仿佛在此刻达成了统一,没有大起大落式的文化对冲,只有小物件之间的情感交流。步入陵园的高档区,彩砖叠落、松柏交映,特型墓异彩分呈,各式中国传统碑亭在花园式的大背景下,肃穆而宁静。值得一提的是,朝阳陵园还设立了骨灰亭,它是具有一定艺术感的用以存放骨灰的仿塔建筑。由于它们具有美感,可以弱化墓园的肃穆气氛。
咨询服务电话: 024-66687779 / 024-66688236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