逝者亡故当天或第二天,要“报丧”通知亲友。旧时报丧多用丧帖,一般用长约尺许的白纸或黄纸制成,报丧帖封面另用黄色角签,写明接报人姓名、地址,以示吉利。亲友接到帖子,就要准备祭仪、祭礼前往吊唁。
所谓丧帖,即丧葬礼仪活动应用的报丧柬帖,是将讣闻制成柬帖,适宜投送个人。丧家多用丧帖告讣,现今农村母丧的葬礼也经常采用丧帖向母亲娘家人报丧。这里介绍的丧帖,是指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传统特点的旧式丧帖。
丧帖由讣闻和封文两部分组成,有一定程式,称谓和遣词用句都十分考究。
讣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:①逝者姓名、字号、称呼;②逝者生卒年、月、日、时;③逝者的生存年寿;④子孙的孝行;⑤开吊的时间及地点;⑥安葬的时间及地点;⑦讣告丧讯语;⑧主丧者及遗属的自称署名及哀启词。
封文的写法和普通信封相似,主要内容有:①讣闻投送对象的地址;②讣闻投送对象的姓名称呼及启封词;③发讣闻者的地址及缄封词。
1.丧帖的制作格式
(1)丧帖用纸 一般丧事用白色纸印刷,纸长约38厘米、宽约27厘米,找出长度的中点,对折成四面。
(2)第一面印刷封文 中间长方形框印成红色,写接受讣闻者的姓名及尊称;左上角印上黑色的“讣”,左下方丧居地址及电话印成黑色。
(3)第二面印制正文 但正文的最后一字,即“哀此讣闻”的“闻”字不印。
(4)第三面印制“闻”字、主丧者及家属具名,以及哀泣词、附加语等 其中“闻”字印成红色。
2.丧帖的写作格式
旧式讣闻形式比较烦琐,写作难度较大。具体内容与旧式讣告即讣闻雷同,此处不再赘述。
1.丧帖的信封
信封不论是邮递或亲自送达,一律不可写“收”,因为“收”就必须要“回”。书写对方姓名时,对对方的称谓不可小写或偏写,此为极不礼貌之行为。对方的邮编号码应印红框以表吉利,丧家邮编号码则应印黑框,写亲友姓名应印红框来表示礼貌。
2.封面封里
封面上的“讣”字,系表示丧家“报丧”,应印黑字来表示哀悼之意,绝不用红字表示。
柬帖内的“闻”字,乃传达不幸消息给“姻亲戚友”,所以用红字来表示吉利。
3.纸张
讣告即代表丧事,所以纸张颜色以白色为宜,或象牙色、蓝色、浅棕色。使用白色,有其传统意涵,即正告诸亲友,象征往生者“清白而来不受红尘污染”,一生廉洁正直,光辉永照人间。八十岁以上的男女,男用蓝纸、女用黄纸,分别象征“天、地”之意。
4.纸料
纸的质料不应太粗糙。精致纸质与精美印刷能让追思者感受对往生者的崇敬。
5.误用
“讣闻”即“讣告”,但并非“讣文”,要避免误用。往生者绰号或别称,不能写成“谥号”,这是古代皇帝给的封号,恐贻笑大方。
6.抬头
讣闻乃是要“上达”给“姻亲戚友”这些人,故抬头应与“显考妣”平行以示尊重。
7.称谓
“孝男”是他人对往生者子女的称呼,讣闻上的自称应印“不孝男”。讣闻称谓要合乎往生者与治丧者的对应关系,家族哀伤术语也要合乎礼制。讣闻若已表列直旁系亲属,就不可加印“族繁不及备载”,以防徒增误解。
8.年龄
往生者为1~20岁要用“年仅”;往生者为21~40岁要用“得年”;往生者为41~60岁要用“享年”;往生者为61~80岁要用“享寿”;往生者为81~100岁要用“享嵩寿”;往生者为100岁以上用“享颐寿”。
9.遗像
于讣闻中加印遗像,用意是使亲友再度瞻仰遗容,追思其在世风范。但需注意,遗像宜印在讣闻内页,若仅是插入讣闻中,万一不慎掉落恐遭践踏,对往生者不敬。遗像之上款可署名人挽额,下书“某某先生遗像”。
10.略传
加上逝者之生平略传,能让亲友再次回忆其在世风范。以子女名义畅述时宜注明“先考(妣)事略”;若是以亲友名义记述时则注明“某某先生略传”;若是治丧委员会名义时用“某某先生行谊”。
11.附记
讣闻上最好附记奠场的位置图及程序表,方便亲友奠祭,可使奠仪更流畅。
12.奠礼
讣闻上奠礼名称分“家奠”与“公奠”,万万不可称“家祭”与“公祭”。“家祭”乃指合炉当天与此后每年忌日之祭拜;“公祭”是指政府或公共团体为向英灵、逝者表示致敬、缅怀、哀悼所举行的祭奠。供奠之物品称“奠品”,勿称“祭品”;金钱称“奠仪”,勿称“祭仪”。
13.谢函
出殡后应寄“谢函”或“谢启”,由家族向领导亲友表示申谢之忱,才算完美结束。
14.例外
现在的白话讣闻是以口语化的方式传达治丧资讯,这样就不会受传统格式及专用名词的限制。
15.“拜”字用法
父母故,百日外可于帖脚加一“拜”字,百日内不可言“拜”。